1924年的照片中前左四为周恩来,左六为李富春,左一为聂荣臻;后排右三为邓小平
1.【到法国去勤工俭学】中国金融大典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大征兵,劳动力严重缺乏,15万华工赴法国从事军事劳役。法国人认为:大批的华工不仅帮助打仗,日后也可以帮助建设。这就需要教育。
而蔡元培、吴玉章等人也想到,可以用勤工俭学的方式来使华工掌握法国先进的技术,这对回国发展大有好处。中法双方一拍即和。1916年,成立华法教育会。
选择法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法国的生活费用低廉。当时社会上有学生“一等西洋,二等东洋,三等本土”的说法。官费留学,份额极少,机会又非常有限。于是,如何争取少花钱,这就成了问题的焦点。到欧美等国留学,一年的费用要二千元左右;在法国,只需其三分之一,而在法国的外省,“每年每人学食宿费不过二三百元”,只是人家的十分之一。这给那些普通人家的青年带来希望。所以,留法俭学,重点是突出其“俭”。 另外,当时法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确实很高,在世界名列前矛。“科学界之大发明家,多属于法”,其他德国人、日本人只是追随法国而已。
真正使得勤工俭学成为滚滚洪流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从内心深处震撼了每一个热血的中国青年。正如当年“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大批热血青年的目光投向日本,掀起了留日狂潮一样,“巴黎和会”的失败,也使得人们注意到了法国。从1919年到1920年,全国有1600-2000多人赴法勤工俭学。达到了空前地步。他们中有蔡和森、周恩来、向警予、李立三、李富春、陈毅.....等等大批人们熟知的英才。勤工俭学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准备了自己的卓越的领袖人物。邓小平正是这个风云激荡的岁月,卷入这个潮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