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中国与俄罗斯有着某种不解之缘:两国在社会变革和发展上有过相近历程,在社会状况、社会心理及国家地位上有过某些相似之处,上世纪60年代以前出生的中国人,也较多地接受过俄罗斯文化的影响,许多人由此而产生了一种俄罗斯情结。
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去俄罗斯访问,有一种寻踪访旧的意味,从现实的俄罗斯,寻访自己心中的俄罗斯。
在莫斯科,红场是必须去的,克里姆林宫是总要看的。在红场列宁墓开放日,各国访问者和俄罗斯人早早地排起了队,依序依批瞻仰列宁遗容。穿过空旷的广场,穿过幽暗的甬道,在柔和的光线下,列宁静静地躺着,栩栩如生。列宁是苏联的缔造者,尽管苏联已经解体,尽管世事沧桑,但来访的俄罗斯人对这位大革命家、大思想家仍心怀尊崇,神色庄严。列宁曾是中国人心中的“圣者”,是中国变革的指路人。中国人也十分尊敬他。在莫斯科郊外,在列宁临终前的故居,管理故居的老妇激动地说:“感谢你们记得列宁,感谢你们来看我们的伟大领袖。”
在二战胜利主题公园,可远眺纪念战胜拿破仑的莫斯科凱旋门,可近仰高耸的二战胜利纪念碑。在半圆弧造型的二战博物馆中,各种实物、图片、说明,各次重大战役的全景画,展示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整个进程,展示了苏联人的英勇,展示了战争的酷烈和悲壮,展示了俄罗斯人亘久的国家情怀。不过,卫国战争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在展示中却近乎绝迹,只是在一处附属的蜡像展中有一尊蜡像。争议性领导人在历史中缺失,似也是一种历史本身的缺憾。即使如此,只要展示当年的战争,就处处带有抹不去的“红色记忆”。最近,爱沙尼亚发生红军纪念碑拆迁风波,俄罗斯群情激动,反映了俄罗斯社会一种历史感念的回归。
新圣女公墓是俄罗斯的名人公墓,其中有许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果戈理、契诃夫、奥斯特洛夫斯基……其中,女英雄卓娅的雕像极具动感:衣衫破碎,仍高昂着不屈的头颅。赫鲁晓夫的墓碑富于哲学意味:在黑白三块大理石的交叉构成中,是他的石雕头像。据说,墓碑的设计者是赫鲁晓夫当年点名批评过的艺术家,赫鲁晓夫死后,他的家人却要求这位艺术家来设计墓碑,他便以一种抽象艺术的方式表达了一种对复杂历史人物的评价。
在俄罗斯,苏联时期是绕不过的话题,有着抹不去的痕迹。普京认为,“否定历史会使整个民族数典忘祖”,对前辈的记忆和对历史的尊重是一种“人民精神上的统一和共同的道德观体系”。俄罗斯渐渐走出一个时期的浮躁与轻薄。
当年,中苏论战打嘴仗,毛泽东曾多次吟用宋人晏殊之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照今天的俄罗斯,此词似乎更近情景。
岁月无情,它会改变一切,岁月有情,它又会处处留痕。人们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组成的时光隧道中前行,身后是割不断的历史,前方是基于时代的选择。
相关阅读:
欧洲留学 | 欧洲留学费用 | 欧洲留学政策 | 欧洲签证 | 欧洲大学排名 |
欧洲DIY留学 | 留学欧洲 | 欧洲名校 | 欧洲地图 | 欧洲大学热门专业 |
亚洲留学 | 亚洲留学费用 | 亚洲留学政策 | 亚洲签证 | 亚洲大学排名 |
亚洲DIY留学 | 留学亚洲 | 亚洲名校 | 亚洲地图 | 亚洲大学热门专业 |
留学e网 | DIY留学 | 留学DIY | 澳洲DIY留学 | 美国DIY留学 |
英国DIY留学 | 欧洲DIY留学 | 新西兰DIY留学 | 签证申请 | 留学社区 |
(编辑:Evaly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