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一亩三分地论坛,转载只为分享给更多的人,感谢原作者的贡献。
自己的美国留学申请告一段落了,感觉申请美国人类学专业的非常少,而且我的背景又非常特殊,但还是希望我的经验可以给同专业的朋友们一点帮助。
个人背景:
北外亚非系本科,专业是豪萨语(西非尼日利亚民族语言);北外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生,专业是应用语言学,方向民俗学。
标准化考试:GRE 500/760/4 TOEFL IBT92 (第一次TOEFL 580+5)标准化考试成绩不高,尤其是TOFEL 不应该这么低的。
GPA: 本科 3.6 研究生3.54 , 还可以,也不是特别高。
研究背景:在北大社会学系和北师大文学院都听了一些民俗学和人类学的课程,都是自己掏钱拿了学分。自己的导师开了中国民俗学史的课程,其余的课程就是人文类的,和人类学没有什么关系。
田野调查:去湖南做了三个星期田野调查,去河北范庄龙牌会呆过两天,去过一次妙峰山庙会。没有论文发表。
下面具体说说申请思路:
首先,我申请人类学的想法形成的过程。
我本科的HAUSA 语加上民俗学和北大北师大听的人类学课程,使我意识到我的背景比较适合搞人类学中的非洲研究。但是如果在国内读的话可能不是很具备条件,而且,人类学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都是来自西方的,现在掌握人类学民俗学话语霸权的也是西方人类学界,这是长期形成的结果,中国人类学经过长期的努力试图打破这种局面,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难度很大,最基本的一条,语言的问题,我觉得在国内读博士的话,缺少了在英语语境下的学术训练,可能对未来的学术发展是一种局限。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我国顶尖的人类学者都是海归了,我觉得在国外博士阶段的训练可能给他们以后的学术事业打下了非常深厚的基础,从理论学习(广泛阅读外文文献,像费效通先生,在哈佛还被要求可以查阅法文文献),方法的实践和田野训练,以及担任助教,论文纂写,都是很系统的训练机会。
另外我个人觉得,国外的学术交流可能更频繁些,有机会和各国的学者交流,是真正的不同的思想的融会,其实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思想绝对不是单一的,而是不断吸收了各种思潮才发展起来的,美国人类学的创始人是BOAS,但是他的思想根基来自德国哲学,这些思想对国内的人来讲可能有点陌生,有点隔阂,毕竟我们一直呆在中国,不太容易接触到这么多元的东西。而且,我觉得国内的文献资料非常有限,现当代国外人类学的作品国内引进的不是很多(相对来说,研究中国的资料引进的多,研究其他的资料引进的略少,研究非洲的就更少了,而且新的少),翻译成中文的更少。国内的不足可能恰恰是去国外学习可以弥补的地方,所以我觉得如果我能够迈一大步的话,到国外去学习人类学,收获会比较大一些。
国外人类学的大本营在英国,但是,对中国学生来说,来奖学金是非常重要的,随着英国经济的衰退,很少能有奖学金给我们。而且英国有人类学博士点的学校非常少,远远少于美国。如果确定可以有奖学金拿,又有合适的导师,我觉得去哪里都不错,但是英国的情况我不是很了解。法国和德国,主要是我们不懂法语和德语,法国人类学也非常好,但是好象没有人去德国读人类学。
我比较熟悉的情况是美国人类学的申请,现在重点说一下。
美国大学中有70所左右设有人类学的博士点,有硕士点的更多,但是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读博士,所以主要从这70所学校里寻找合适的导师。打开每个人类学系的网页,看faculty这一栏,有教授的姓名研究方向等等,寻找和自己的研究方向接近的教授,比如,研究中国,民俗学,等等。像我的这种情况就是找研究西非,尼日利亚,豪萨地区的教授。我找到了15个很对口的教授,最后决定申请12个学校,放弃了3个觉得不是非常喜欢的教授和学校。因为觉得最后是不是录取你的是教授,所以和教授的研究方向一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只有在你的研究和教授的研究有一致性的情况下你才有竞争力,毕竟全球优秀的学生都会申请美国的大学,如果你是中国学中文的学生,申请经济学,我觉得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但是如果学中文,申请中国文学研究之类的,成功的机会就大多了。通俗的讲,就是接近原则,自己所学的和导师的研究有相近的地方,你原有的知识积淀直接有利于今后的学习,你的竞争优势也就凸现出来了。
我个人建议,在考托福,GRE 之前,就应当明确自己适合的导师在哪些学校,匹配度有多高,自己是不是真地想到这些导师的门下去学习。如果这些问题不是十分得清楚,在学习GRE的时候很容易中途放弃,这是非常可惜的。总之,知道的信息越多,自己的心里越有底,坚持下去的信心也越大,最可怕的是完全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材料寄出后,来OFFER 的是TULANE,当时是2月11日,之后SUNY-BUFFALO 的一个教授来问我为什么选择他们学校,我回复之后OFFER 一直没有来,因为这个教授研究的是宗教,我觉得不是非常感兴趣,也就算了。三月,SIU来了AD,是研究尼日利亚影视人类学的项目,我也没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