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90年在美国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此后先后在美国三所大学的经济系任教,对美国经济学家的就业市场的运作和他们的职业道路的历程有不少亲身感受。美国经济学家的就业途径包括学术职业和非学术职业两大类。由于我的自身经历主要在学术界,所以这里的介绍以学术就业市场和学术职业道路为主。
一、经济学博士毕业生的求职论文
即将毕业的经济学博士要想找到一份学术工作,如大学教授职位(faculty position),他最重要的准备是一篇“求职论文”(job market paper)。这篇论文通常是博士论文中最有份量的一部分。也许一个人已经写了多篇论文,但是就业市场只在乎这一篇。因为招聘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只可能从一篇代表作中摄取信息。
求职论文的最低要求是通顺流畅,有意思,有新意。论文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理论的(theoretical),一类是实证的(empirical)。如果是以理论为主的论文,应有新模型、新结果;如果是以实证为主的论文,应有新方法(或新数据)、新发现。如果既有理论又有实证,既有新结果又有新发现,当然更好。仅仅有新观点、新思路还不够,必须要有逻辑推理出的或实证的具体结果。
什么样的论文是好论文呢?经济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改进人们对经济现象的理解。通常在一篇论文中,经济想法(idea)是最重要的,数学和计量方法是为了体现和执行经济想法。具体来说,一篇论文好坏与否至少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看问题(issue)是否重要。二是看论理(argument)过程(包括逻辑和证据)是否巧妙(clever)、严谨(rigorous)和可信(convincing)。三是看结果是否正确、显著。如果论理和结果先是“令人惊讶”(surprising),而后“激起共鸣”(resonant),进而又使人感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便会引起较多读者的兴趣。
在美国学习经济学的中国学生在初写论文时会犯几种常见的错误。一是论文题目不够集中(focus),论述泛泛。比如,有些学生思维方式偏于抽象的大框架,写出的文章宽而不深。另一些学生长于旁征博引,但论说的细节却较含混。在美国,学术论文要求具体,题目要窄,但论述要深和细。
二是论文的书写不够清楚,很难被导师读懂。论文应该直截了当,开首几段以后要表述出属于自己的新想法。如果导师看了几节后还不知所云,就会问:what’s the point?(你想说什么?)。如果看完全文后仍不知所云,教授就会得到一种印象,即(s)he does not know what (s)he is doing(他不知道他在做什么)。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问题,也反映了一个人对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论述方式中的问题。
三是论文不能被合适地定位在文献之中。这往往使得读者看不清你的新贡献,也看不到你的工作与已有文献的联系。由于科学研究奖励的是“边际贡献”,因此论文中必须把自己的新贡献与文献中已知的结果分得一清二楚。
现代经济学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写博士论文是写论文而不是写书。即使当了教授,学术贡献也主要看论文而不是书。现在经济学家出书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在某一领域成为权威后将自己的论文与观点整理成册;二是将自己的学术论文以较通俗的语言串写成书以得到更大的读者群;三是写教科书和畅销书。这是经济学科与其它一些社会学科不同之处。比如,政治学里相当多的领域的博士论文要写成书。经济学里几乎没有将博士论文写成书出版的。这恐怕是经济学科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标志吧。写书需要自己来定义新概念,引进新框架,这就需要好几章的铺垫。但是经济学发展到今天的程度,有大家共知的概念和框架,不需要铺垫,可以直接上来就论述自己的贡献。
求职论文通常是博士论文的核心,而博士论文通常由两、三篇相对独立的论文构成。如果是考虑某一年秋季开始的工作(通常学术工作从秋季开始),那么这篇求职论文必须在前一年的十一月一日前准备好。不然的话就来不及找下一年的教职了。需要说明的是,学术就业市场非常看重求职论文的质量,远高于毕业生所在学校的名气。因此,并不是名校的博士毕业生都一定可以找到名校的工作的,另一方面,只要论文质量高,非名校毕业的博士也能找到名校的工作,事实上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二、经济学博士毕业生的求职和招聘过程
经济学的博士毕业生可以同时在学术和非学术市场上求职。但是,指导教授总是希望最优秀的博士生去学术界工作,这是因为在美国,衡量一所大学博士教育水平的主要标准是看该校的博士毕业生有多少去学术界,特别是主要研究型大学就业。虽然在同等学历中,学术界的工资收入平平,但是学术界有一些独特的吸引人的地方,包括从事学术工作在选择研究题目上比较自由,学术界聚集了很多“智识”(intellectual)取向的人才因此具有浓厚的智识气氛,以及学术工作在时间安排上比较灵活。这就使得美国学术界得以吸引许多最优秀的经济学博士毕业生就业。
在美国,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个工作是不留校的(特殊情况除外),这几乎已成为一种习惯。有时虽然留在本校,但也不留在本系,而是去本校的其它学院如商学院或公共管理学院。这样做可以促进学术交流,有利于学术发展。但这并不排除毕业几年后从其它任教的学校再回到母校经济系任教的可能性。事实上,这种情况不时发生。
经济学新博士的就业市场,从头一年十月开始到第二年三月市场出清,历时约半年时间。这其中可分为五个步骤。
1.第一步:内部分类(ranking)
经济学家市场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美国每年新毕业的经济学博士估计有一千以上。如果有一千人去申请一个职位,那末招聘单位的工作量就太大了。这么大的市场如何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呢?美国大学培养博士的经济系有这样一种制度安排。每年十月,经济系教授要开一次会,对本年度有意在美国找工作的博士候选人作一个内部分类,即根据学生的求职论文的质量以及其它因素,把他们按不同的就业目标分类。这些目标包括:研究型大学经济系或职业学院(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独立的文科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其它大学、国际组织和政府机构、商业(包括金融)机构,等等。对于研究型大学,还可细分为顶尖大学(约前10名)、领先大学(约前25名)、主要研究型大学(约前50名),等等。
一个系负责毕业生就业的教授(placement officer)在十一月间,同各用人单位电话联系时,将根据系教授会议的这一分类向招聘单位推荐学生。比如,某某被列入顶尖大学经济系一类,那么他就会被推荐到这些学校。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排名只对争取得到面试(即下面说的第三步)有用,而对以后的几步就没有什么用了。可见,这种分类机制大大减少了招聘单位的工作量,因为它们只需看少数被推荐的人的申请材料就可以了。
2.第二步:寄出材料(mailing out)
通常在十一月、十二月间,招聘单位会根据负责安置毕业生的教授的推荐,向学生索取材料。学生寄出的申请材料一般包括如下三项:简历(c.v.)、求职论文和指导教授推荐信。一般来说,学生若自己寄出申请材料而无系里的推荐,找到学术工作的机会比较小。
招聘单位收到这些材料后,其“招聘委员会”成员分别阅读申请人的求职论文,并根据论文质量和本单位的需求,决定是否面试。通常每一空缺要面试10人以上。论文质量是决定是否面试的最关键的因素。一个寻找工作的博士候选人在十二月底以前若有十个以上的面试的预约,那么机会就不错。
3.第三步:面试(interview)
每年一月初,美国经济学会召开年会。这个年会的一个重要职能,是提供一个全美国的经济学家就业市场运作的场所。起初,参与这一市场的只是美国和加拿大的学校和机构。由于非常成功,后来便不断扩大,目前已经包括了不少欧洲、亚洲和拉美的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我国的北大和清华也开始参与。在会议召开的三天内,全世界几千名经济学家和即将取得博士学位的学生们聚集在一起。学术和非学术的招聘单位在会场外面试候选人,众多的供求双方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见面交谈,效率非常之高,场面十分壮观。由于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很多面试,往往到最后双方都筋疲力尽。
面试通常持续半个小时。面试的人包括3至5名招聘委员会的成员,和某些同被面试人相同研究领域的教授。面试的人通常会问三个问题:论文要点是什么?有什么其它研究计划?和能教什么课?为了回答第一个问题,被面试人要在五至十分钟内概述其论文要点(这被称作“spiel”)。参加过面试的人发现,开始的一、两分钟给人的印象最深刻,因此也最为关键。面试后,招聘委员会决定是否邀请该人到本校来演讲论文。通常一个空缺要邀请三至五人来演讲。因此,如果面试后,一个人得到三个以上这样的邀请,那么最终得到至少一个工作聘用的机会就比较大了。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人,在面试时会比较吃亏。
4.第四步:校园访问(campus visit)
每年的一、二月是经济学家就业市场的繁忙季节。如果某系有二、三个空缺,那末就要邀请十名左右的博士候选人来校访问。每一个候选人的访问通常是一整天。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论文演讲(seminar),也称求职演讲(job talk)。在演讲的一个半小时中,将全面考验演讲人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将来的教学能力。校园访问的另一项内容,是候选人与系内教授的个别谈话,交流各自的研究兴趣。因此,一个人与同事的交流能力是校园访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就业是双向选择,校园访问也是候选人了解该学校和系(院)的好机会。系主任和院长会借此机会介绍该校工资、福利、教学负担、科研支持等具体事宜。
面试时,参加的人有限,而论文演讲时,参加的人就较多,包括那些研究别的领域中的教授。因此,候选人需花很大精力准备这场演讲。不仅要使你的研究领域里的人欣赏、喜欢,而且也要能与那些在你的研究领域之外的人沟通,引起他们的兴趣。
5.第五步:受聘协商(bargaining)
各校在接待完所有的访问后,由全体教授表决给出聘用信(job offer)。这通常在二月份。一般学校会给半个月到一个月的答复期限,特殊情况可延长。因此在三月份的时候,候选人将权衡各个职位的利弊,并与各个单位讨价还价。一般来说,对新毕业的博士而言,在薪水上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可讨价还价的主要是头几年的暑期补贴(在美国,教授的工资通常只是九个月的,不包括暑期)、头一两年的教学任务、科研经费等。到三月底的时候,美国的经济学家学术就业市场就已基本上出清。
美国的主要研究型大学遍布各州,只有少数城市内有两家或以上的主要研究型大学。在许多大学城內,非学术就业机会不多。近十年来,由于职业女性,特别是女博士的大量增加,学术就业市场上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即“显著另一方”(significant others)的工作问题,比如配偶的工作。“双职工”问题成为决定经济学家人员配置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在美国,过去是没有的。
三、经济学家的学术职业道路
经济学家的学术职业(academic career)通常指的是大学的教授职位 (faculty)。经济学科同一些自然科学学科(如物理、生物)不同,没有“博士后”的制度,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教授职位,而博士学位是取得教授职位的必要条件。在美国,教授职位分为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正教授(full professor),在日常称呼中都可称为教授。美国的大学中没有“博导”这一称呼,所有的教授都有资格指导博士论文并担任博士论文委员会主席,只要该校有该学科的博士项目(Ph.D. program)。有没有博士项目标志着一所大学在该学科领域内是否是研究型大学。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的助理教授不是国内的“助教”。事实上,在研究型大学中,助理教授是名副其实的“博导”。
取得博士学位只是学术生涯的开始。在开始工作的前一、二年,需要把毕业论文修改、送交学术杂志发表。经济学的论文发表周期很长,从提交到发表需要两至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学术杂志的文章采取同行评议(peer review),经过匿名审稿(anonymous refereeing)。
新博士找到学术工作后,在经济系的第一个工作合同通常是3至4年的期限,职称是“终身轨”(tenure track)的助理教授。第二个合同是又一个3年,通常仍然是助理教授。终身轨是说校方必须在第二个合同终止之前,决定是否给予“终身教职”(tenure)。这可以防止校方无期限地拖延给予终身教职。
终身教职的含义是,学校不能辞退有终身教职的教授。但有一种情况除外。在美国大学,聘用的单位,和给予终身教职的单位,是系(或院)而不是学校。因此,如果学校决定关闭整个系,那么即使你是有终身教职的教授,学校也无法律责任留用你。但是,在任何时候,有终身教职的教授自己总可以另觅高枝。
在绝大多数学校的通常情况下,副教授是有终身教职的,但有特例。比如,个别大学第二个合同给予的都是无终身教职的副教授职称(associate professor without tenure)。又比如,在有些大学,虽然大多数副教授是有终身教职的,但不排除无终身教职的副教授。特别是某人在获得终身教职前转换学校,新的学校会给予一个无终身教职的副教授职称。需要指出的是,有终身教职的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with tenure)不应翻译成“终身副教授”,后者容易被误解为终身只是副教授。如果继续保持研究和教学的水平,经过五、六年时间可从有终身教职的副教授升到正教授。在美国,所有的正教授都有终身教职。把有终身教职的正教授翻译成“终身教授”一般不会引起误解。
评终身教职(tenure review)是学术职业道路上最为关键的一环。它的过程复杂,不确定因素很多。评终身教职时,通常系主任先指定一个三人“临时委员会”(ad hoc committee),由它拟写一份详细的评审报告,提交系的全体有终身教职的教授们讨论、表决。投票规则不是按照简单多数法则,而是要求几乎一致同意,有个别人反对即可否决。系通过后,由系主任拟写一份综合全系意见的报告送交院和校。这两级的评审委员会中的任何一级都有否决权。只有当这两级的评审委员会都通过后,校长才正式发出聘书。
评终身教职时,对待研究和教学的权重在不同类型的大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研究型大学的经济系重点是看被评人的研究水平。职业学院(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对教学非常重视,但领先商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评终身教职也主要看研究水平。在独立的文科学院那里,教学则是最重要的。
系临时委员会的评审报告,对被评人的研究水平作出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由委员会的成员分别阅读被评审人已发表的和已完成但尚未发表的论文,对主要论文写出详细的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研究工作的整体水平作出评价。这可以被看作是“内部评价”。另一方面,是由系主任出面索取校外教授的评审信(outside letter),通常在5至10封之间。这些教授,必须是同一领域或相近领域中世界范围内的权威,往往是顶尖大学或领先大学中的教授。这些信被认为是学术领域内、学校以外的专家的“外部评价”。这些信的内容,除了对被评人的研究的创造性、重要性和影响力作出评价外,还拿被评人同其他的,在同一领域内、同一时期毕业的人(same cohort)作比较,包括判断被评人是否有资格在写信人自己所在的大学被评为终身教职。这种“相对比较”,往往包含很多信息,对最终决定有较大影响。如果评审人说,被评人比某某还要出色,而某某已在与被评人所在的学校相当或更好的学校拿到终身教职,那么这就是一封有利的信。如果某封信说,被评人不太可能在写信人的学校拿到终身教职,而该校并不比被评人所在的学校好,那么,这就是一封不利的信。
由此看出,无论是内部评价还是外部评价,都是主观评价。在美国的学术界,由于“职业标准”(professional standard)已趋完善,这种主观评价方式通常来说运行良好。值得一提的是,在经济系评终身教职时,美国的顶尖大学和领先大学,并不采用任何一种论文发表的数量指标,也不按照某种公式计算分数(比如以刊物质量加权的论文发表的数量和)。原因是,虽然这些信息相对来说比较客观,但在衡量论文质量上都过于粗糙。还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在经济学学科内,单个作者的论文已经越来越少,甚至博士论文的部分章节都允许与其他人合写。一篇论文若是多人合著的话,按惯例,署名的顺序是按照姓氏字母顺序的排列。因此,在美国,经济学论文的署名顺序不包含任何有关作者贡献程度的信息。
四、经济学家的非学术职业道路
非学术职业(non-academic career)是经济学博士的重要就业途径。非学术机构看重博士生所受训练及本身素质的价值。经济学博士毕业生流向的非学术职业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非赢利机构,包括国际经济组织(像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政府机构(像美联储、财政部)、智囊库(像兰德公司)。另一类是商业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其它金融机构、咨询公司(consulting company)。经常雇用经济学博士的咨询公司有管理咨询公司(management consulting)、经济咨询公司(economic consulting)、法律与经济咨询公司(law and economics consulting)等。在这些机构中,经济学博士开始时通常做经济学家或经济师。一般来说,商业机构的工资比非赢利机构的高,但后者往往比前者的工作稳定,福利更好。
与学术职业不同,求职论文在找非学术职业的工作时并不十分重要。非学术机构在选择面试对象时,主要看中毕业学校的名气和学生掌握的的技能(比如计量经济学的训练)。求职者一旦获得面试机会后,则完全就要凭自己的知识、表达和应变能力来过关斩将。要进入一些著名的投资银行(如高盛、JP摩根、美林、摩根斯坦利)和咨询公司(如麥肯锡、波士顿顾问公司),竞争者不仅有其他博士,还有MBA,往往需要通过三至四轮面试,包括最后一轮,由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亲自把关,因此非常不易。近年来,美国的主要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雇用经济学博士的比例在上升。
在学术机构中,博士学位是工作的必要前提,而非学术机构看中的是博士所受的训练和博士的素质而非学位本身。在商业机构,博士通常和MBA在同一起跑线上。博士在公司的研究部门,相对于MBA有优势,但他们的职业道路并不局限于研究。近年来,经济学博士就职于公司职能部门(如证券交易、咨询)和经济学博士在公司职能部门晋升高级管理层的人数都大为增加。
(编辑:ch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