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国际教育交流服务机构
留学e网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老首页 > 院校申请 > 澳大利亚留学 > 澳大利亚留学资讯

澳洲国立大学学习经验传授

  在澳洲学习生活了整整九个月,不敢说对澳洲教育有了大体了解,不过可以说对ANUC以及ANU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前几天在人大经济论坛看到一个贴子,是一个在洛杉矶读经济硕士的孩子写的,看完之后发现谈了主要两点:一是在国外名校读经济,那不是非一般滴难;二是国外高校学生的学习的努力程度比国内高校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啥本人要拿澳洲的教育参照美国对比,这是因为虽然澳大利亚属英联邦国家,但是教育体制却吸收了美国之精华,"澳洲八大"(Group of Eight,简称G8,分别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昆士兰大学西澳大学莫纳什大学阿德莱德大学,均是世界TOP100的高校)更是以美国常春藤八校联盟为学习和赶超目标,因而澳洲名校在英美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

  澳国立(ANU)读发展经济学硕士体会澳洲教育

  我们先说第一点,这点让我这个在澳国立(ANU)读发展经济学硕士的人来说,非常感同身受,而且似乎有点理解为啥连我们教国际贸易和亚太经济的老师也不断要求我们作图分析和计量建模了。经济学中最基础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数学和计量。出国前,我们大多数人一直存在一个基本误区,认为中国人的数学水平应该是非常高的吧,起码比很多老外强吧?!美国人算个双位数加法、乘法都要用计算器,而我们中国人考GRE中的数学,800分的满分如果不是脑残随便都考个780分以上。但是其实很多人忽略了一点,就是GRE只是给非美国公民的一个测试,普通美国人的数学水平如何不是我们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无论他们是否经济专业的学生,数学知识都是非常扎实的。

  在ANU读正课前,我们克劳福德经济学院有个衔接课程IAP,上课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中国人的数学不是最好的,越南人、印度人甚至中东人,都不比我们差。而我发现,国内学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工程数学通通不够用,还是看着英文版的经济数学比较靠谱。

  而关于计量,美国普通学生从高中起,就能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各种简单的生活现象,比如买车之前,他们都会根据油价、车的类型、汽车公司公布的盈利情况和自身的偏好度等基本数据进行一个简单的回归分析,用计量软件算出适合自己的车型,再去购买。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使得自己的购买达到最优化。你如果在中国买车你会建模吗?不会的,你最多凭感觉或喜好合计一下。如果你真的建模,你周围的人会觉得——这孩子疯了吧!

  不说我们国内很多经济专业的本科生没学过计量或者仅仅学了个初步知识连计量软件都不会用,经济外的管理啊数学啊还有工科的很多专业都和计量八辈子没有交集。这个可能和我们国家近十多年才引入计量教学有关,相比人家四五十年的成熟的计量经济教学体系还是很有差距的。说到这儿,聪明点的看客应该知道为啥金融危机这两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人还是拿不到了吧?因为中国自上而下,学经济的人都没学到根里去,当然,有海归背景的经济学家例外。

  同样的经历,在澳洲我也正在经历,让我很郁闷的是,我在国内本科读的是物流管理。管理和经济最大的不同,就是管理学中的每个分支,都是一门不同的技术,涉及的是社会生活中的某个具体行业,比如物流管理、餐饮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对应的就是物流业、餐饮业、旅游业、酒店业;而经济则不同,经济类的经济、金融和保险等似乎都是相通的。之前学保险学金融的学起经济来比我们可轻松多了,至少在经济的其他学科里是这样的,比如微观经济、数学之类的。

  不过遇到了计量,尤其是ANU的计量,以前学的通通不管用了。即使我和我那些以前在国内学过经济的同学这个学期没选修计量这门课,但是终究还是逃不过,因为经济类的门门课里都要用到计量。比如相对简单的亚太经济,我们老师要求我们六人一个小组,一个小组要做一个小组论文,5000字以上,论文+小组讨论+演讲占分期末成绩的40%,期限是四周。无论我们选什么题都要用计量模型做出结果,因为老师认为只有计量做出的东西,得到的数据才是可靠的,才有可能是正确或者接近正确的答案。还不是简单的回归分析,老师为了让我们明白他的意图,还特意给我们发了个邮件,列出了详细步骤和检验方法,包括检验稳态的协整分析、ADF检验和Granger因果分析,并列出了他假设的研究“中国进口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这是我们的选题)的几个公式。要我们去检验这个公式的正确性,并用STATA软件分析作出模型证明确实存在促进作用。收到邮件的瞬间,我们集体昏了过去。应该说,我们组同学基本上都是国内“211+985”高校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的,但是这两周我们都很痛苦,无从下手了一周,找资料找了一周,除了写文献回顾的我比较轻松(他们考虑到我的本科专业后给我的轻松活),他们天天对着电脑研究模型都是很难熬的。而且最难受的是跟老师交谈后让我们重做的打击。所以,一个计量都搞不定的话,还妄论其他?

  中国留学生不怎么给力

  关于帖子中的第二点,该小孩对美国的最初印象当然是各种美国轻喜剧尤其是《美国派》系列中那种自由的校园生活,经常开party啊,酒会啊,男女混住啊之类的。但是到美国后,发现现实并不是那样的,无论何时,图书馆自习室里的位子经常都是满满的,很难找到位子,包括周末亦是如此,在宿舍学通宵的大有人在。他很不理解地问一个美国同学,为何校园生活和美剧里的不一样,人家像看外星人一样看他,回答说,那是因为美国年轻人有太多的压抑和来自学习生活中的压力,才会借用电影电视的形式来表达他们想要的生活而已。而且,《美国派》系列本来就是美国对外宣传尤其是对中东宣传的一种需要。

  在ANU的校园里更是如此,图书馆去晚了根本没位子。在咖啡厅、快餐店看书做作业看课件的locals比比皆是。周末的这两天,我去图书馆也只能找到墙角的两个阴冷潮湿的位置,害我直打喷嚏- - 每次上课积极回答老师问题,或者对待老师布置的那些可交可不交作业的答案时,最先回应的90%不是中国人。中国人是努力,是积极了,但是给我的感觉很不够。上课同样带着笔记本电脑,看看我们周围的外国学生在干嘛?基本都是查资料看课件。中国学生在干嘛?聊QQ的打魔兽的开跑跑的,不知出来留学是不家里钱多得慌?!

  (编辑: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