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克拉格特在哈佛大学担任了21年的招生官,可谓阅人无数。但在离开哈佛多年后,他坦言:哈佛大学录取学生没有“A+B+C+……X=进哈佛”的固定公式(formul a),所以别信那些所谓的“我如何进入哈佛”的励志书。
今夏,罗伯特接受英锐教育邀请,出任“2014英锐名校申请特训营”项目总监。本报记者在上海见到了他。62岁的罗伯特身材挺拔,幽默健谈,当与记者聊起哈佛的“选才标准”,他多次说道,“你得跟中国家长这样说……”、“你最好把这点告诉中国学生……”不知是否有太多误传的关系,他似乎有很多话想对中国的学生和家长说。
哈佛招生办:疯狂到极致的民主
哈佛是世界上录取率最低的大学之一,每年全球约3.6万人申请哈佛本科,发出的录取通知书仅有2000份。
1984年至2005年,罗伯特·克拉格特担任哈佛大学招生官,在任期间获得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此前,他获得另一所常春藤盟校布朗大学的学士学位。离任时,他的岗位是资深招生顾问和助学金办公室副主任。此后,他担任美国著名文理学院明德学院(Middlebury College)的招生办公室主任达6年。目前,他是德州一所私立寄宿学校圣斯蒂芬中学的升学主任。
圣斯蒂芬中学今年的升学成绩相当显赫:全部110名毕业生,78%的人考到州外大学,其中,2名哈佛(1名是中国学生),还有斯坦福大学、西北大学、乔治城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威廉姆斯学院、科罗拉多学院、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埃默里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伦斯勒理工学院等名校。
据悉,这所高中有3个升学指导,每人大约指导40名学生,他们会给每个学生撰写大学申请推荐信。
“你的哈佛前招生官身份会对这群孩子的录取结果有影响么?”记者好奇不已。
“不会。同事们会说,哦,快看这是罗伯特写的推荐信,但仅此而已,相反,这还会考验我的公信力。要知道,哈佛录取环节是无比严苛、公正的。”罗伯特向记者强调。
哈佛到底是怎么决定录取学生的?
哈佛现任招生办公室主任威廉·菲兹西蒙曾骄傲地在公文中写道:哈佛以能够给予每个人公平为特色。而推动这件事的威廉,被哈佛老校长德里克·伯克称为“大学的良心”。
罗伯特曾与威廉共事21年。至今,他还记得威廉对每一个招生官说的话:“哈佛的录取过程要确保 疯狂的极致民主 (Lunatic fringe of democracy)。”
罗伯特透露,哈佛招生办有40-50名招生官,其中,负责初审的招生官,每人需完成1200份至1500份申请材料,平均每天40份。通常,1个学生的材料会由2名招生官分别审读。
最后,大家整理出一份名单,招生办公室再开集中讨论会。他们经常在玻璃房间的会议室,指着投影在幕墙上的申请材料,一直到深夜一点。最后,由评审小组全体举手投票决定录取谁,不录取谁、或谁进入待定名单。
“尽管招生官有不同的职衔,有人是资深招生官,有人还是新人,但在投票权上是平等的,一人只有一票。”罗伯特再次强调“疯狂的极致民主”原则。
每年,哈佛招生官都会收到大量材料称自己“认识谁谁谁”、“有很多钱”、“给哈佛捐了很多钱”、“表亲毕业于哈佛,还是荣誉学生”……罗伯特的答案很明确,这些都不能为你“购买到进入哈佛的门票”。
招生是一门艺术,不是科学
哈佛看什么?这群躲在小房间里的招生官在寻找什么?罗伯特与记者分享了过去20年阅读申请文书的心得。
1、“材料越厚,学生越蠢”
“通常,好的材料,我们阅读的时间会越多。”他说。但他也强调,材料的好坏不由厚薄所决定,在哈佛招生办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材料越厚,学生越蠢”(the thicker the folder,the thicker the applicant)。
让材料变厚的原因是因为不少学生附上了许多证书、作品集,甚至是个人专著、小说。在罗伯特的印象里,中国学生尤其喜欢把自己写的书送给招生官看。但,这似乎不会对招生结果起多大作用,甚至还可能起反作用。
“这看上去非常专业,但我们不会因为学生出过书,就给他们加分。相反我们会认为出版书很花钱,我们是不是不该因为这个孩子的家庭有钱,有能力完成这个精美的制作就给他录取,这对家境贫寒的孩子来说是一种不公!”当然,罗伯特也说,如果你的确有一些特别技能,比如摄影,你可以给招生官送几张你的作品,但注意适可而止。
2、别让“哈佛女孩”们误导你
聊及出书,罗伯特记得多年前中国有个女孩刘亦婷也出过书,名叫“哈佛女孩”,但这是在她进入哈佛之后才出的。在罗伯特看来,这与申请无关了,但也因为这本书带动了一股流行,此后多年,好多被名校录取的学生开始出书,诉说自己的录取经历,这些书还成为畅销书被家长热捧。
“这些书仿佛在告诉大家录取是有一定公式的,要去参加课外活动,要有一些特别的技能,SAT要考多少分……但这些都是扯淡,哈佛录取没有神奇钥匙,更没有所谓的秘密公式。”在罗伯特看来,这些公式正在误导家长和学生编制一些自认为招生官会喜欢的课外活动、性格、兴趣——因为之前的那个男孩,那个女孩就是这样进哈佛的!但家长们忘记一点:如果你跟别人是一样的,我为什么要录取你?
“其实,很多人对哈佛有刻板印象,一想到哈佛就是聪明人、学术型、富学生。但在哈佛,2/3的学生并不富裕,他们来自底层家庭。”罗伯特推荐中国学生看一部动画电影《守护者联盟》(riseof the guardians),别硬撑着成为那个根本不是你的那个人,发现自己的潜能是最重要的。
谈及电影,罗伯特又开始饶有兴致地搓着双手告诉记者,人们想象中的哈佛招生官,就好像电影《绿野仙踪》里的魔术师,大家都以为他有神奇的力量,帮助普通女孩萝西实现愿望。但最后,大家发现根本不存在魔力,萝西之所以能实现愿望回到家乡,依靠的是她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哈佛招生官也是如此,就是一群普通人。
3、洗盘子也能进哈佛
罗伯特说,在哈佛,每年招收2000名本科生,50%-75%的学生学术能力很强。对于这批学术强人,学校不在乎他们是否具有兴趣广泛,是否为人幽默,哪怕是书呆子也无妨。学校对他们的期许是:20年后,诺贝尔奖得主就在他们中产生。
还有一些人则拥有各种学科之外的才能,一些特别的技能,包括戏剧、体育、音乐、经济、宗教等。罗伯特对学生的建议是,“花更多精力在小事情上(moredepth in little activity)”,即有聚焦,兴趣不要面面俱到。
“在社会学中有一个词叫微观世界或小宇宙(Microcosm),就是说在有限范围内集聚多种类型的人。不只是哈佛,录取率较低的世界知名学府都一直致力于在做这件事,把各种类型的学生聚集到校园里,让他们互相碰撞,摩擦火花。”罗伯特说。
当然,你的技能未必要惊天地泣鬼神。罗伯特在哈佛时曾接到一个母亲的来电问,“孩子学钢琴还是笛子,才更可能被哈佛录取?”挂断电话,罗伯特对同事们摇摇头,这个母亲的孩子不过5岁。他给出的答案是:让孩子做真正想做的事,这才是对的。
罗伯特记得有一个家境贫寒的男孩申请哈佛,他没参加过任何社团,更没有音乐、戏剧、体育方面的特长。事实上,为了支持家庭,他从中学开始就在一家美国的快餐连锁店打工,根本没时间干其他事。这是一家美国著名的快餐店,许多美国孩子喜欢在这家店举行生日派对,因为它以小丑表演闻名。起初,男孩在后厨洗盘子,但他每年都获得升职,到了12年级他荣升为餐厅的小丑表演领班。
“这可不是什么特别技能,但这个男孩的经历告诉我们他拥有超越同龄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内动力,以及面对人生逆境依然不缺的幽默感与创造力,担任小丑这可是必不可少的素质。最重要的是,他能富有激情地坚持干一件事。”最终,男孩被哈佛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