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华裔女孩的成功故事
日前,哈佛大学2009年优秀学生代表戴成欣及她的家人,在网上与大家分享了她成功申请美国大学名校的诀窍以及在美国的学习生活经历。
自小在美国长大的戴成欣中学时期成绩就非常优异,曾获得过AP课程优秀奖学金、新泽西州政府中学科学奖学金、全美Johnson & Johnson 全球总部优秀成绩奖学金。在2008年和2009年入围全美生物奥林匹克半决赛资格,同年获费城模拟联合国最佳辩手奖等。最终她以GPA满分的成绩高中毕业,被哈佛大学录取。戴成欣表示,因为大部分学生申请名校分数都是挺高的,所以相对成绩来说,学校更看重学生在课外活动的时候有没有领导能力和创造能力。
“我在高中的时候参加了很多俱乐部,比如我们学校的模拟联合国俱乐部,很注意对自己领导能力的培养。”戴成欣表示,俱乐部经常会举办一些活动,比如组织一些模拟的演讲,做募捐,就在这些平时的活动中领导能力得到了训练。戴成欣在去年开办了自己的辅导班,自己做完广告然后放在图书馆发。
据戴成欣的妈妈介绍,华裔的孩子几乎每个人都学弹钢琴、拉小提琴、学画画,而美国孩子几乎很少会学弹钢琴,他们比较喜欢那种有互动的活动,比如足球、篮球、棒球等团体参加的体育活动,不喜欢一对一的活动,觉得很无聊。戴成欣表示,中国孩子还不太习惯于参加这种团体活动,可能中国父母更重视他们学习方面的成绩,不太重视运动,而美国家庭好像更重视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
名校录取看重课外活动
美国留学专家对此也非常有感触,一些家长在咨询时只关心学校开设了哪些课程,至于有哪些体育活动、学校有一些什么样的社团一概不关心,因为他们觉得这些是课外活动,学生去美国读书目标非常明确,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上。其实这些团体活动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戴成欣的爸爸表示,如果家长认为学习好就可以上美国名校的话,应该把这个观念改一改,如果孩子只会学习没有任何课外活动的话,这些学校就会认为孩子可能能力有限,如果孩子能够在学得很好的前提下,又参加了很多课外活动,说明孩子有很大的潜力,这是学校判断是否录取学生的一个常用方法。
戴成欣的申请个人陈述文章被评为2009年“最佳哈佛新生文章”,她究竟写了些什么打动了考官呢?
写文章要生动描述故事
据她自己介绍,她写了两篇主题文章,一篇500字的文章是写模拟联合国主持捐钱,怎么主持这个活动等小故事。另外一篇文章写了比较特别的经验,“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有朋友从上海刚来美国,他一句英文都听不懂,我是我们班上唯一的华裔的孩子,然后我的老师说你给他当翻译,我那时候中文其实不是很好,但是通过那一个月以后,中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中体会到了我的中国背景的重要性,我觉得这篇文章比较特别,很少人会有这样的经历,我被哈佛录取的时候,招生办公室还给我写了信,说我的文章很特别,留下很深印象。”戴成欣的体会是,如果没有事例你的文章会很干巴,如果讲故事的话,里面会有对话,描述得很细,他们就会觉得你的文章很有趣。
美国留学专家表示,有些中国学生写文章比较“干巴”:“我非常乐于助人,我喜欢跟人打交道”,但没有具体事例体现。建议写文章要生活化一点,就写身边发生的事情,更加生动和吸引人。 (编辑: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