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阴天大雪,来论坛转转,突然有了想写个总结的冲动。接受CMU Tepper的offer已经几天了,刚刚发了邮件给GaTech更新了一下已接收CMU offer的消息,至此,申请的8所学校也基本都尘埃落定。回想申请面试这两个月还有过去的这一年,只觉得一路走来无比幸运,有无数的时刻怀疑自己、恐惧未来,也有更多的时刻阳光灿烂、充满希望。自己不是牛人,也不是混混,却总有幸运相随。下面写下我的申请总结,可能会很长,断断续续,算是给自己一个总结,给大家分享我的申请经历,还有一些申请过程中的体验。
先简单介绍下申请的情况,我一共申请了8个学校的IS项目:UPenn, CMU Tepper,CMU Heinz, NYU, Maryland, UTAustin, GaTech,Emory和UCSD。拿到正式的offer有CMU Tepper ($30000)、Heinz($18000)、Maryland($32500)、Emory($26000),婉拒了UTA和UCSD,在GaTech的list上一直没消息,被UPenn拒,NYU的拒信应该也在路上。这样的结果要远远超出我的预期,真的是远远超出。
研一的时候决定硕士毕业以后为男朋友去北京发展,可是期间和导师的一次谈话改变了一切。可能心里本来就一直有想出国读书的小火苗,再加上和男朋友因为立场不同而频繁吵架,12月底分手决心申请出国。申请PhD并不是因为自己喜欢学术,而是觉得导师说得很对,在年轻的时候要让自己拥有比较高的势能,之后才可以随心选择任意高度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4月份考了GMAT,750,5月份考了托,110,因为一直挺喜欢英语的,所以准备英语考试也不算是个折磨人的事儿。期间在老师的帮助下把本科的毕业论文发表了,写的是一个研究旅游管理合著网络的实证研究,用最基本的social network方法和最简单的思想,发在旅游管理的一个A类期刊上。然后第一次幸运的天时地利就出现啦,6月份学校有一个我们专业的夏季workshop,回来了很多在美国任教的中国老师,导师让我负责陪同一些老师。这些商学院的青年才俊和老年大牛们真的是很nice,也改变了我对大学教授肯定很刻板无趣的印象,大家会后去唱歌跳舞,我们3个学生和一些Phd还有各个年龄的教授在一个酒店的房间里通宵聊天,很难忘的回忆,听着他们在美国PhD奋斗的故事我不禁很向往也同时对PhD的强度感到些许恐惧。会后陪同keynote speaker Rob去吃了一顿烤鱼,在IS领域算是一个老年大牛了吧,聊得很开心,没有涉及到任何学术内容,不过就是这顿烤鱼竟然让我获得了他的很好的推荐信,还有随之而来的各种帮忙。发给他PS想让他帮忙提点意见,当看见他修改的花花绿绿的文档的时候,差点没感动哭。申请期间收到他很多长长的邮件,热心的指导,甚至还有工作邀约,感受到了美国人的善良和热情。虽然我们一个是教授一个是学生,可能在会议上相识的身份却是朋友的成分居多,包括后来的ICIS经历也让我感到在会议上面对这些教授不会有一种面对国内老师的怯懦感和阶级感,很容易和他们建立起平等的关系,然后在申请中他们对你的照顾往往会带有一种朋友的感情色彩。回到这次夏季workshop,晚上导师带我和一个他很熟悉的UCSD老师坐在校门口的烤肉店吃羊肉串,感觉很有趣,几个功成名就的教授在这样一个大排档吃夜宵,总有种被打回原形的感觉:P。我也因此得到了一个算是比较积极的口头承诺。那天晚上超级激动,因为当时的预期就是有一个学校要我就好,何况是这么有名的学者还是风景超好的San Diego,这是第二次觉超级幸运的时候。因此在7、8月份选校的时候,导师建议以这个为保底让申了IS econ方向最好的几个学校,UPenn、UTA、Maryland、NYU、Heinz。当时觉得“这怎么可能呢”,老师可真是异想天开啊,不过我也不敢反抗,基本本着撞大运的思想,乖乖听话,心里没底地惦记着要多申点符合我真实水平的学校,最好风景好一点,所以还想到了迈阿密大学夏威夷大学之类的。
第二次天时地利就是12月底在上海召开的ICIS,这算是IS领域最大的国际会议了,好多教授都会来。这是ICIS第一次在中国开,据说是4年前就定好了主办地,像是申奥一样呀,竟然让我赶上了今年的会议,时间恰好是在PhD申请的deadline前,而且老师们开完会回去不久也就要开始审申请材料啦,所以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定要把握住。为了找名目报销机票,我就匆忙花了4天的时间分析了个手头的数据,投了一个在ICIS前上海开的中国信息系统年会,过了截止期竟然还中了,更没想到的是竟然还得了个best paper。真心觉得文章挺水的,可是幸运女神又一次眷顾了我。那时候我最向往的是NYU,因为喜欢Anindya Ghose的研究,也向往NYC,最主要的是看到他们的网站上说IS系去年招了5个人,天真的觉得“哇 这个学校招的人好多 看来机会还大一些”。现在才知道,其实刚好是相反的,越是去年招的人多的学校,今年就会名额越少,因为一个系平均每年招的人数还是比较固定的。在开会前我斗胆给Anindya发了邮件,这是我申请中唯一发的一封套磁信,但是发出去就知道他一定会回,因为写得很有针对性。他的回复比较积极,说ICIS见面聊,我就满怀希望地看了他的所有paper,等着见面详谈。可是...开会的时候,彻底失望了...每个会议上的老师也好学生也好连和自己认识的人聊天的时间都不够,每个人在聊天的时候都左顾右盼下一个聊天对象,一群人站在一起更是无从插话,这才发现原来学术会议真不是一个套老师的好场所呀。会议几天只和Anindya聊了不到5分钟吧,得到的消息也超不好,那就是他们去年招了太多了,今年可能最多招一个或者不会招学生。而且通过和一些phd学生的接触,发现我这个层次想申那些名校phd实在是不可能的,人家各种北美工科背景、咨询公司若干年经验...我一个区区中国排名都不到前10的学校的小硕士,只有一篇和IS毫不相关的简单的不行的旅游管理paper,虽然本科硕士排名都是年级第一,可是跟人家比起来算什么呀...每天灰溜溜地回到旅店的小蜗居,悲催地觉得申请无望,暗自抱怨老师给我的定位太高,焦急地想着回去要再补申点学校...
第三次天时地利在我已经觉得自己完全没戏的时候出现了。开会的某一天中午,和导师还有另外一个香港的大牛老师去吃饭,路上碰到UTA的Andrew Whinston,因为导师曾经在UTA作过访问学者,所以路上聊了两句。我也斗胆介绍了下自己,说有申他们的PhD,结果老头竟然就很nice的跟我约了时间说下午在酒店大厅聊一聊。兴奋的我呀,那时候UTA也是我心目中的IS圣殿,快80的老头也是我心目中神一样的人,竟然要和他当面聊天了...聊天一开始很囧,他问我博弈论都学了什么,我们学校的博弈论就上了个导论而已,老师上课给放的耶鲁大学的公开课,想听的时候听一会不想听了就玩一会,所以我支支吾吾什么都说不出来。跳过了这个话题又聊了点别的,基本上就是他再说我们作IS要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呀什么的,他年纪大说话慢,我就频繁点头,心里觉得这个老头可真像我姥爷,好亲切...聊完他说让我给他发邮件他好把一个论文给我看看,其实之后我给他发他就再也没回过我。
第四次天时地利就是会议快结束的时候有一个poster。其实我去开会完全听不懂大家都在讲什么,就是本着去跟老师混个脸熟的目的,在那转悠着。这时候在夏天的Workshop认识的两个老师出现了,可能因为有过通宵畅聊的经历,所以见面分外亲切,两个老师分别拉着我跟他们的朋友介绍我要申请博士,一个是emory的一个是gatech的。当时也就是随便聊了不到5分钟,完全没有学术内容,不过其中一个老师很nice地把我介绍给了Sandra Slaughter,也就聊了5、6分钟的样子吧,能说的也就是些鼓励申请的话...虽然看不到什么可能性,不过毕竟是跟老师认识过,所以ICIS回来就补申了这两个学校。
至此为止,基本上已经想要抓住UCSD,争取有个地方要就好了。虽然整个申请的过程中通过看paper、了解学校、了解老师,比起申请初期那个什么都不知道的我来说已经成长了很多,可是也越发看到自己的差距,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适合作学术。ICIS回来之后心里愈发觉得没戏。可是...一个月以后,却发现原来之前那些环环相扣的天时地利人和原来正在引领我通向一个自己想都不敢想的好结果。一月底,收到第一个电话面试,来自Tepper的电话,印度口音的老师跟我聊了不到10分钟,只是说我有high chance,之后欢喜地开始等待却没有了消息。然后是在ICIS上认识的Emory的老师发来邮件,两个系里其他的老师和我分别聊了天,聊天中感觉到他们其实在打电话前应该就基本确定要我了,所以其实会议上毫无意义的聊天看来其实还蛮关键,愈发感觉到这种有过一面之交的申请要远远胜于盲申,于是乎顺利拿到第一个offer。这期间GaTech也有两个老师给了电话面试,进入等待,随后发邮件询问,他们说今年申请的applicant pool出奇的好,所以在和院里商量能不能多发offer。Maryland我也先后面了3个中国AP,他们说一共发了16、7个面试只要2个人,我以为AP面试应该是比较没有话语权,重点考察对象应该是professor面吧,所以也不报任何希望。不过后来情况证明,其实在系里比较有决定权的可能往往正是Assistant Professor,因为这些人是最活跃在研究第一线的人。Maryland的面试都聊得很开心,最后一面老师告诉我在5个人的shortlist上,不过有个耶鲁毕业的还有个医院的IT manager,重点是他们都是美国人,不过听他的语气是很希望为我争取,也开始向我介绍他们学校的好处,这时候我其实已经很倾向于Maryland啦,觉得是一个很舒服的环境、老师都很nice、也绝对是IS的首选program,各个方向都很强大。真正的转机开始于2月底UTA老头的一个电话,在这之前他一直也没有回复过我的邮件,我以为自己上次的聊天一定已经把事情搞砸啦,可能连面试都没有就out啦,接到电话他问了问我的情况,没有任何考察性质的问题,过几天又来了一个电话问我如果给我offer要多久才决定。其实在后来的申请过程中,我慢慢了解到UTA现状比较一般,所以就把这个作为一个筹码告诉给了Maryland,他们很快就回复了我一个offer。这已经远远超出我的预期了,我也欢天喜地地开始幻想去Maryland的生活。这时候距离Tepper面试已经整整一个月没有消息,我不抱任何希望地告诉他们我有了Maryland的offer,问他们是否还会考虑我,然后...隔天就收到了CMU的offer。又过了几天,Heinz一个做社会网络的老师发来邮件问我要我的论文,回复中我已经明确告诉他我拿到了Tepper的offer并且希望去了以后有机会和他学习,可诡异的是某天早上起来发现Heinz竟然也发了offer。前天收到Anindya的邮件,他很nice地询问我的申请情况,并且表示他在NYU的committee里有帮我说话但是不能convince all,看到这里的一瞬间超感动,因为当你觉得一件事情表面上看起来毫无进展的时候,也许它正为未来埋下了一颗种子,感恩这所有的天时地利人和,让普普通通的我收获了这一路的感动和最好的结果。谢谢我的导师,无条件为我创造了那么多的机会,一切幸运都来源于此,还要谢谢这一路以来帮助过我的那么多善良的人们,给了我一个充满惊喜的申请之路。
现在面对一个比较确定的未来,激动和高兴已经过去,更多的是对CMU生活的期待,还有对未来在CMU学术生活的恐惧。零零散散说了很多,原原本本地讲述了自己一年以来的大部分经历。不过总感觉我的申请算是个个例,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不知道会给大家多少借鉴,最后说一点总结性陈词吧:
第一、一切都没有想象得那么难,只有敢想才有可能。
原来一直觉得导师给我的定位是异想天开盲目乐观,现在才明白只有去追求最好的才可能拥有最好的,一切皆有可能。
第二、勇敢跨出一步,一切就会不同。
过程中有很多次犹豫要不要发一个邮件、要不要去跟陌生教授说一句话,要不要站起来发个言。其实只有勇敢地走出第一步,才有可能收到回应,不要轻易错过任何表现自己的机会,而且教授们真的很善良很热情。
第三、善于利用资源。
在面试中如果有了别的offer,一定不要隐瞒,这往往正是一个优势,也是你实力的体现。要学会利用学校之间的offer和shortlist互相bargain,当然以诚信为前提。
第四、不要轻易气馁。
很多次的彷徨无助,很多次充满希望又跌入谷底,但这些看似没可能的每一个小插曲往往可能正酝酿着一个美好的结果。
第五、说点具体的:
个人觉得在申请当中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是本科硕士排名第一、英语,当然还有国内导师的认可及他的资源。排名好绝对是申请中比较添彩的地方,它可以给老师一个直观的印象,比如给我写推荐信的Rob对我没有任何了解,只知道我本硕排名很好,他之后就一直觉得我很出色一定会做得很棒。在和各种教授接触的过程中,聊天完全不学术、面试也没有碰到过一个technical的问题,我觉得可能英语比较流利也是给他们留下好印象的关键之一。我写过两版PS,第二版在一个老师的教导下忍痛割爱了很多废话,效果好很多,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只有1分钟去阅读PS的教授,然后去删改PS,千万千万不要舍不得。我自己录了一小段video,链接放在PS中,这是一个教授给我的建议,虽然不知道这个在申请中起了多大作用,不过我觉得这样给委员会一个直观的印象应该会有加分,前提是你英语要不错。如果有学术会议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就算没有什么学术收获,去混个脸熟没准还能结识一两个很nice的教授,绝对会大有帮助。商学院很看重你social的能力,所以适当表现一下也会有加分。申请中的马太效应貌似很严重,怎么样利用自己的资源创造出这样一个马太效应需要运气和技巧。整个申请过程走下来,觉得对专业的研究、主流学者的成果、圈内教授的合作关系什么的都有了更多了解,如果这些工作可以放到申请材料的撰写之前是最好不过了。如果你觉得你目前都不能在脑中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学校、学者、研究的关系图,那么就说明你可能还不够了解自己申请的专业,也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编辑:ch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