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一亩三分地论坛,转载只为分享给更多的人,感谢原作者的贡献。
申请背景:
方向:ECE
硬件:211, 985学校,GPA: 85.4/100,Toefl 108,GRE 550+800+4.5
Paper:Nope
推荐:都是上课的老师
结果:3 offers(1 x Canada MSc, 1 x Louisiana State U, 1 x U of Vermont).
写这个总结的时候我已经在Louisiana州了。我总觉得我必须写出这些总结,因为从申请开始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通过这个契机我有了一个机会直接面对自己性格中和弱点,那些可能将自己的未来完全葬送的弱点。在现在,终于明白出国申请做出的决定,有可能是“出国”,也有可能是“不出国”,但总之要开始独立生活,开始寻找一些能够让自己安身立命的东西。
总有那么些贴子、那些人的话不经意间出现在某些时候,然后又会在短时间内重现。
第一次就是在学校里,听某人说出国是一种选择。可是当时给我的印象是只有最牛的(高GPA仅仅是最低要求)的人才能出得去,而我对出国的了解也仅限于在学校的BBS上。
说到出国大家都会问到GPA。有点不幸的是我们学校的GPA给的不是很高,考试对我也不容易,因此从大二开始听说出国的故事开始,我就开始看着我的成绩单。有两门70多的高数在我看来简直是不可原谅的耻辱,并且我将为之在以后永远地流血。我后来还为重修这两门课浪费了很多时间。现在看来,这两门课重修后还是原来一样的分数,实在是很可笑,但是也确认了一件事:那就是有的东西我当时真的没有兴趣好好学。
如果当时花时间去实验室多做点事情,多想想PS怎么写,如果是父母资助出国的,多和父母科普一些出国的知识,那么在出国的申请期间就会少很多麻烦。
在申请的过程中,最纠结的一点就是:明知自已当时对研究是一种不甚喜欢甚至害怕的状态,却也要偏偏强逼自己写出一些能“打动教授”的PS出来。
有时候觉得读Master是花钱买一个工作机会的很划算的交易,又不忍家里烧钱出去读Master。所以之后地里的人的讨论和我的相关度都不是很大。然而,这是做申请这件事情的目的,为了这个目的,只能寻找将事情做出来的办法。要Get Things Done。算是磕磕碰碰完成了。在选校时,只是按照评估结果选了Top 30的MS和一些比较靠后的PhD项目。直到最后一刻我还在向某些仍在招生的项目投自己的资料。后来,也正是最后投的一个项目给了我Offer (LSU)。所以一直到最后也要试试机会。
在申请的过程,我觉得地里的人都是敢于出去闯的,甚至担负“自费Master”这样的短期风险来谋求长期的回报。现在家里能担负这个风险的同学也越来越多了,也解释了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多自费读硕士的同学。
总而言之:大概是买来了一个机会。
因为我和父母的沟通有限,自费名校Master与我无干,所以也就只能断此念想。反正,自己想学东西,总是能够学到东西的。
要是去闯的话就主要注重该做的事情即可,认定一个方向就好好去做。
对于出国有许多同学与梦想联系起来,有Master的也有PhD的。有的时候梦想的距离是不可捉摸的,但有的时候,也能看到那种背水一战的决心和那些权衡利弊的思考背后的理性光辉。
而我看到我现在身边的某些PhD同学,他们正过着一种依靠奖学金安稳度日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很稳定,稳定到他们从PhD第二年到PhD第五年都会是差不多的样子,只是可能会买车子,会将这个地方逛得和自己的家一样,会回国结婚再回来,还会将老婆带过来,等等。当这些介入了生活之后,就要逐渐安定下来了,人生中的学徒阶段也会很快就结束,到时候也就在北美落地生根了。
总的来说,人活着必须要有追求,PhD的Offer拿到以后会顿时觉得压力小一些,但是只要一看看别人为前途而奋斗的身影,马上就会没有安全感。更不用说,现在还在一个一般的学校,将来还要凭本事从零开始。
我想去的地方是某些“热土”,不温不火会让人慢下来、懒下来的。因此我才要写这篇总结。因为申请完开学后,许多乱七八糟甚至琐碎的问题就会跑到眼前,要好好活在当下,没有时间去细想其它的事情了。或者说是已经活在之前的选择的consequence中了。
总结:
1)在决断之后,不要想太多,Get Things Done。
2)如果父母不懂出国的事情,而在出国中他们又是很重要的人,那么还是让他们更了解出国为好。
3)直到最后一刻都不要放弃尝试。
(编辑: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