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一亩三分地论坛,转载的目的只为分享给更多的人,感谢原作者的贡献。
从申请美国大学电气工程专业(EE)到拿到MIT,Stanford,UCLA三所名校的Offer,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美国留学申请确实是比较难的过程,需要申请人至少提前一年准备。而相对于拿到MIT,Stanford,UCLA这三所名校的Offer而言,我的硬件条件并没有那么好,能获得这么好的结果,是因为自己的研究背景很丰富,很真实,同时得到了老师的真心认可,自己准备的申请材料得到了美国大学招生官的认可。下面我将自己申请美国大学EE专业的经历和经验分享出来,希望能给大家有所启发。
我的背景:
GPA:3.88/4.30 Rank: 10/152
GRE:580/800/4.0 Toefl:109/Speaking 22
研究经历:
RoboGame2007剧场组进决赛,队长
2008 UCLA暑期研究交流项目
2009 数学建模美国赛MCM 一等奖Meritorious
申请方向:Micro/Nan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 (MEMS/NEMS)
RoboGame的指导老师;
UCLA实验室的老板;
UCLA的visiting Professor chair
申请学校(11所)及结果:
Fellowship:MIT(嫁了),Stanford,UCLA
Admission:U Washington,U Michigan
Rejection:Berkeley,北卡州立
Withdrawal:GIT,UIUC,UC Davis,U Pennsylvania。
从上面的背景来看,能拿到名校的录取的优势在于:
1)申请了一个美国仍然在给funding、自己也很适合的方向;
2)有比较丰富的本科研究经历(重要的是自己真心投入了,也获得了老师的真心认可);
3)精心准备了申请材料,展现了最可能被commitment接受的那个自己。
关于研究背景Research:
对Research interests的理解
兴趣这个词其实很难定义,因为它包含了太多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加之大家用的越来越水,就更加看上去不可捉摸了。大一的时候听了太多科学家的故事,觉得一个人得对某件事痴迷到废寝忘食抛头颅洒热血才叫有兴趣,然后很伤心的发现自己没兴趣。大二的时候降低了标准,觉得至少应该时时刻刻都喜欢才叫有兴趣吧,结果继续很伤心的发现对什么都没有那么稳定的感情。大三进一步放低要求,但是再低怎么也得不讨厌吧,可是说实话不管做什么,总有那么些个时刻让你觉得真的很受挫。于是,我就彷徨了。你说咱怎么也算一个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青年,在这么一个大家高唱兴趣万岁的时代,咱咋就没有个兴趣呢?就在我一边彷徨一边自责的时候,我参加了08 暑假的那个交流项目,那可是一大批来自各大高校的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青年啊,但是我居然惊喜的发现,啊,原来不只我一个人没有兴趣啊!之后慢慢地我对这个词儿就有平常心了。
其实对绝大多数头脑正常心智健全的人来说,对啥也不可能那么执迷吧,大家对谈恋爱都多感兴趣了,但是真让你一天14个小时一周7天坚持50年在TA身边,你也得抱怨吧。其实平平常常的喜欢也是兴趣啊。一件事情,如果它能在有些时候让你很开心很满足,在其它大部分时间你能平静地继续它并且发自内心地认为这是你的责任,在小部分时候它虽然让你郁闷,但是你相信这郁闷是暂时的并且一旦过去了就会带来更大的快乐,那这就足以称之为兴趣了啊。而且,兴趣其实是可以通过努力逐渐增强的。一般大家都喜欢自己做的好的事儿,不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儿。其实这就是positive feedback的作用(personally觉得人在这方面跟巴甫洛夫的狗也没啥太大区别)。一件事有没有 positive feedback 要看这件事做的好不好,而这件事做的好不好又要看各人的能力和用心程度了。所以,与其费尽心思去找那个令你“见之忘忧的”兴趣,倒不如用心挖掘一下自己的长处,看看自己更适合做什么,然后就踏下心来好好的投入一把,等你的努力得到了认可,有了positive feedback,自然也就会更感兴趣了。
所以,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自己的research interests的话,放轻松,找几个不讨厌的(貌似每个人都有几个一看就讨厌的方向),先付出一点时间去了解了解,说不定就喜欢了呢。
为了下面的叙述方便,我们设集合A={你的兴趣},first and foremost,你得保证你的A不是空集,如果它现在还没有元素,那就赶紧去找吧。
相关文章: